尽管如此,中国股市依然备受投资者追捧。
深圳市中考报名系统的升级改造,成为织网工程成功应用的典型案例。(三)增强社会活力 将社区服务中心委托给社会组织,建立社会组织综合监管平台。
捆绑在户籍上的教育、社保、择业、薪酬等方面的种种不公平待遇,还导致他们内心深处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从而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比如,最早开发出织网工程系统雏形的永兴元科技公司,如今已成为国内电子政务行业的翘楚,其产品和服务已辐射全国各地。市民找到设置在街道、社区的易办事自助终端,提供自动识别的二代身份证,就能实现自动材料电子化、自动打印办理回执等功能。深圳织网工程就是地方政府运用信息化手段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新标本。长期以来,由于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尚未消除,信息孤岛现象严重,没有一个部门说得清楚准确的人口、法人数字,没有一个部门能够找齐服务和管理对象。
织网工程对全市计生服务、劳动保障、民政业务、房屋租赁、法律援助、城管业务、组织关系、经济科技服务8大类43小项业务进行整合,形成全服务平台。三是明确责任,尽快化解社会矛盾。经过多年的大量(过度)投资,中国在大多数传统制造业(如钢铁、水泥、纺织、服装、机械、玻璃等)都已形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近年来甚至在一些新兴制造业(如光伏多晶硅、风电设备等等)也出现了类似问题。
不过,远水不解近渴,我们的当务之急仍然是为调结构来买时间,确保经济的平稳转型。的确,如果经济转型有所进展,企业商业模式有实质性转变,企业盈利对于经济增速的敏感性有明显减弱的话,那么投资者对于经济增速的些微下降确实不必大惊小怪。之所以做出上述判断,是因为我们的经济模型显示,中国经济中的最终需求增长依然疲弱。如果无法解决,中国的投资和经济增长就会出现硬着陆。
虽然有些过剩产能也许会随着国内外需求的复苏和对新市场的开拓而被逐步消化,但肯定有一大批产能会因技术落后、成本过高、污染严重等原因而被淘汰,带来失业增加、银行坏账上升、财政状况恶化等一系列连锁反应。如果中国经济继续保持7%以上的实际增长率,我国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有可能在5年内急剧衰落。
但是,在当前经济增长企稳回升的基础并不牢固的形势下,投资者应该对每个月数据变化的蛛丝马迹都要高度警惕,防止形势发生出乎意料的变化。如果中国经济继续保持7%以上的年均实际增长率,中国的名义人均GDP估计在3年内就会达到8000美元,5年内则会接近10000美元,届时我们在劳动力成本上相对于低收入国家的劣势会更加明显。由于投资占到中国经济的一半,为拖延经济大波动的到来、为结构转型买时间,关键要防止投资增长的急剧下滑,因此必须保证今后5年340万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的融资需求。1990年,全世界比中国贫穷的经济体只有20个。
而到去年,这一数字已经上升到109个。过去三十年,低劳动力成本一直是中国在全球竞争中的主要优势。毕竟,中国经济需要依靠自身内生的动力来获得可持续增长。最后,放宽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或其他垄断行业(如铁路、机场、电信、油气开采、医疗、教育、军工等)、鼓励和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则是动员高达50万亿元居民储蓄存款和55万亿元企业存款的更直接的方法。
不过,数据公布后,股票市场的表现却相对平稳,说明投资者对于前期稳增长政策的滞后效应依然有所期待,对于宏观政策的进一步放宽也有些憧憬。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关于中国经济到明年一季度持续复苏的判断是建立在当前稳增长措施得以贯彻落实和持续发力的假设之上的。
因此,除非出现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产业投资标的,否则中国投资和经济的增长将是无法持续的。第一个挑战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衰落。
伴随这一过程,中国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快速衰落几乎是无法避免的。投资者要密切关注上市公司中那些缺乏真正护城河(如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壁垒)的企业,不要因为它们现在处于领先地位而对其中长期前景过于乐观。众所周知,中国经济在过去二十年里高度依赖投资的高增长,以至于投资在GDP中的比例已经从1990年的35%上升到2012年的48%。对此,VC、PE及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们都应该早做准备。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固定资产投资在高基数之上的高增长自然是强弩之末。如果这一转型的过程平稳顺利,中国股市的可持续回暖也是可以期待的
在度过结构转型的最艰难时段以后,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经济尚有十年、甚至二十年的中速增长的阶段。例如,银行贷款资产证券化的重新启动、允许企业和金融机构发行优先股、允许非金融企业开办消费金融公司、放宽资产管理的准入门槛和行业限制、降低民营银行的准入门槛、允许基于互联网的P2P贷款、扩大QFII、RQFII和QFLP的额度、鼓励融资租赁、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公司的成立等等,都是开拓新的社会融资渠道的努力。
1990年,全世界比中国贫穷的经济体只有20个。(4)传统部门吸收就业的能力急剧下降,但这些部门释放出来的剩余劳动力却不一定具备新兴行业(包括医疗、教育等服务业)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等等。
因此,如果我们相信中国股市也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的话,估计股票市场的复苏行情应该也可以延续到今年四季度(按股市领先经济一个季度左右估算)。这意味着,如今世界上已有109个经济体比中国更具劳动力成本优势。
这从近年来一些跨国公司全球生产基地布局的变化中可窥一斑。但是,在当前经济增长企稳回升的基础并不牢固的形势下,投资者应该对每个月数据变化的蛛丝马迹都要高度警惕,防止形势发生出乎意料的变化。因此,除非出现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产业投资标的,否则中国投资和经济的增长将是无法持续的。如果中国经济继续保持7%以上的年均实际增长率,中国的名义人均GDP估计在3年内就会达到8000美元,5年内则会接近10000美元,届时我们在劳动力成本上相对于低收入国家的劣势会更加明显。
考虑到过去十年(2004-2013年)的固定投资总额仅为204万亿元人民币,就已经在中国的大部分行业造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如果今后五年再投入340万亿,很难想象哪些行业(包括新兴行业)还会不存在产能过剩。然而,随着经济的成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在劳动力成本上的优势正在迅速变为劣势。
二、中期的挑战 如果我们把眼光放长远一些,看看今后5年(也就是中期),中国经济确实面临严峻的挑战。就接下来几个季度的经济走势来说,我估计此轮经济增速复苏的长度大概有4个季度(从今年二季度算起到明年一季度结束),其强度相对较弱,仅有明年一季度的增速会显得比较强劲。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尚处在城镇化中期、每年有大约900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650万大学毕业生的国家来说,这意味着今后5年内我们必须在其他行业创造约1.2亿个就业机会才能实现充分就业。鉴于商业银行的新增贷款规模在今后五年估计平均每年只有10-12万亿元左右,仅仅依靠银行贷款显然无法满足所需的融资。
伴随这一过程,中国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快速衰落几乎是无法避免的。众所周知,中国经济在过去二十年里高度依赖投资的高增长,以至于投资在GDP中的比例已经从1990年的35%上升到2012年的48%。目前我国在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大约在1.5亿人左右,其中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就业人数估计在1亿人左右。而到去年,这一数字已经上升到109个。
的确,如果经济转型有所进展,企业商业模式有实质性转变,企业盈利对于经济增速的敏感性有明显减弱的话,那么投资者对于经济增速的些微下降确实不必大惊小怪。假如今后五年(2014-18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年增长率依次降到18%、16%、14%、12%、10%,这五年的投资总额也将达到340万亿元人民币,比过去10年的204万亿还要多。
所以我过去两年在写文章或演讲时最爱用的一个题目就是与时间赛跑。这些改革举措也给投资者提供了难得的商机。
即便我们可以满足巨额投资的融资需求,我们能否寻找到足够多的高质量的投资项目、获取足够高的投资回报来偿还其所融资金?由于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在传统行业存在大量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如果继续在原有领域做如此大规模的投资,其回报率必然会急剧下滑,使得投资项目无法盈利,导致银行坏账大幅增加和整个融资体系的瓦解。2000年,耐克在全球生产的运动鞋中,有40%产于中国,只有13%产于越南。